写在前面的话:
独立播客从今天正式开始会同步阿坑在知乎上的专栏《播客评论》,阿坑在播客观察上有很多自己的看法,关于某些内容的看法给我带来很多收获。
观点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与自身经验发生变化,所以《播客评论》前后会有不一样的地方,还请大家结合发布时间进行考虑哈~
专栏链接在文末,目前《播客评论》会从25期开始同步,如对某些内容有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讨论哦~
写于7月25日
看这个标题就可以推测出,这又是一篇关于播客制作的文章。在“播客分类”写得差不多之后,“播客制作”或许要成为我的下一个话题方向。不过,我本人没有实际参与过播客节目的制作,缺少第一手的经验体会,有的只是来自听众角度的观察思考,所以这个话题到底能写多少以及内容是否有效,这些都很难给出保证。我早早地就被播客的行业大佬告诫过——票友不应干预创作,到本文已经是第三篇外行指导内行的文章,这个说法恐怕是要被坐实了。虽然我欣然接受这般告诫,但是仍想请求再容我为自己辩护两句。且不说什么行为能够算是“干预”,这话首先预设了一方是“创作者”,另一方是“票友”。在我的认知里,播客是一种连接两个人群的沟通方式,播客主通过声音向听众传递信息,听众再通过文字予以反馈。整个过程如果只有第一步,那么这件事是多么枯燥且不完整。有些大播客因为听众众多无法顾及每一条反馈以及一些音频平台上留言反馈功能的缺失,这些都会导致第二步无法实现。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个人更加偏爱那些喜欢交流的小播客和能够留言反馈的音频平台。播客,到底是不容干预的创作,还是平等交流的沟通,这可能也是不同代际的认识差异吧。我以前听主流大播客比较多,主流大播客里80后是绝对主力,所以我有过一个观点——80后是播客内容输出的主力军。现在,这些大播客的地位依旧很坚挺,但是以90后、00后为主要力量的新播客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这些新冒出来的小播客在影响力上肯定无法与大播客相提并论,但是挡不住他们数量多、活力足、势头猛。在一段时间内,我的播客关注列表里,80后播客的比例持续下降,90后播客的比例持续上升。不知不觉间,我常听的播客竟然大多数都是90后播客了。关于“90后播客”,我在前面两篇文章都讨论过。从第一篇想写播客的“代际差异”④但脑海里只有模糊的概念,到第二篇能列出90后播客里比较成熟的“中生代次新播客”⑤,再到这一篇已是向90后新生代播客学习制作经验了。我对90后播客的认识在增加,更主要的是90后播客的迅速发展。在我的观察里,我把90后播客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三阶段:数量和内容都很丰富,只是缺少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代表。90后播客现在就正处在第三阶段,下一阶段可能会出现影响力上能与80后大播客一争高下的杰出代表。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去中心化,没有真正的大播客,只有受各自听众喜欢的中小播客。最近好几个不同的90后播客里都出现了单期播放量很高的爆款节目,这或许就是一种前兆。这些“小爆款”有一些共同特点,都是成立不久的90后播客、在“喜马拉雅”的关注量不太高、某个单集节目的播放量相比订阅量高得惊人。这些播放量来源,我能猜想到的一部分是“小宇宙”等泛用型平台上获得的播放量累积到原平台,另一部分是聊到了热门话题在“喜马拉雅”上直接受到推荐展示或者是吸引用户自发点击。还有一些我看不到的操作包括播客主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宣传,以及听众听完后的分享扩散等等。要说90后播客,就要先说“小宇宙”这个播客平台。我以前对“小宇宙”的认识相当简单,它无非是一个新出的泛用型播客平台,是苹果播客的本土替代品。在后面的一段时间里,我发现在“小宇宙”上节目的播放量和播客原本的知名度并不成正比,原本很有名的大播客在“小宇宙”的数据可能会遭遇滑铁卢,有些成立不久或毫无名气的小播客反而在“小宇宙”大放异彩。对于这种现象,我以前认为这是“小宇宙”的用户数量还不多、用户人群过于单一的表现,播客明明是个花花世界,大家却在这里圈地自萌。90后播客“小爆款”的出现让我改变了这个想法。平台不一定要无所不包,单一人群只要数量足够,圈地自萌也是有很大能量。B站不就是这样起家的吗?“小宇宙”是“即刻”推出的播客平台,平台的风格和用户属性天然偏年轻和文艺。90后播客节目在“小宇宙”上有得天独厚的主场优势。表面看是年轻人选择了“小宇宙”,实际上是“小宇宙”选择了年轻人。“小宇宙”的出现给90后播客提供了发挥的舞台,同时也为90后听众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以前的一个忧虑——播客作为一种落后的媒介方式会不会难以引起年轻一代的兴趣。这里的“年轻一代”既包括年轻的播客主,也包括年轻的播客听众。尽管已经有针对播客听众的调查报告显示,90后在播客收听人群中的比例并不低。但这样的调查数据给我的感觉总是有些苍白无力,不如节目的播放量直接、说服力。“小宇宙”的成绩表现和90后播客的“小爆款”正好填上了这块空白。除了“小宇宙”作为平台集结了一批志趣相投的年轻听众,我把这些爆款的成因更多地归为90后的网感。“网感”可以说是个前互联网时期的名词,那个时候人们把了解网络传播规律或者懂互联网营销的人称为有网感。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21世纪的新新人类天生是网络原住民,互联网上的运营推广也形成了更专业的方法体系,“网感”一词被提得越来越少。但即使是当下,人与人之间的网感强弱区别依旧是存在的。90后的网感大多比80后强,喜欢使用社交平台的年轻女性网感大多比男性强,我甚至觉得从微信公众号和淘宝客服里流行开的软言软语对男性从业者是极不友好的壁垒。我在前面的文章提出过“播客的真实性和节目性”作为评价播客的两个维度,只有做到真实性和节目性相均衡的节目收听体验才会好。播客的网感是影响节目能否受欢迎的另一维度,最直接的表现包括播客的定位是否清晰、节目的话题是否有意思、标题是否吸引人等等。播客制作的网感,说白了就是将播客视作一个产品,以产品经理的角度制作播客。但我之所以还是用“网感”这个笼统的说法,一方面是因为我对互联网产品开发的方法论知道得不多,另一方面是很多播客主本身也不从事这方面工作,他们能制造出爆款节目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自己的主观判断。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产品经理作播客主或者参与制作的播客不见得都能火,有些播客还不止一位主播是产品经理。文化传媒包含的感性与随机性和一般的产品可能还有区别。下面照旧是举例环节,我很高兴终于不用掏出祖传案例“凹凸电波”也还有其他的播客案例可供使用了。“凹凸电波”作为90后之光,已经在我前面的文章里写过好几次,虽然是90后播客,但也算是有很长历史的老播客和有很多听众的大播客。下面出现的90后播客,从成立时间和关注人数来说,都是新兴的小播客。“路人抓马”是个很特别的播客,如果不是写这篇文章有机会介绍,恐怕就要等到我写年度播客推荐时才有机会了。之所以说特别,是因为“路人抓马”的简洁对话风格在播客里很少听到,而且还是出自两个女生。风格之外,她们谈话的内容也很有意思,思维方式独特,有很多新奇的比喻,两人配合得又有默契,我愿称之为播客届的《让子弹飞》。主观感受说完后,下面是对“路人抓马”的正经介绍。这是由两个90后女生对谈的谈话播客,成立两个多月,目前一共出了12期节目,“喜马拉雅”上的关注量是一百出头,单期节目的播放量大致在四千到六千之间,播放量最多的第11期《011 一年过半,我开始接受生活的随机》播放量达到五万多。这期节目的播放量是两位主播都没想到的,这就是爆款的爆吧。要分析这期节目的成功原因可以分析出很多:形式上,随机读日记和随机定目标,非常新颖;内容上,回顾了上半年、展望了下半年;情感上,新奇有趣,又引起听众的共鸣;机遇上,受到“小宇宙”等平台的推荐......不过这些都不是我想说的,我想说的反而是第11期之后的第12期《012 播客的本质就是复读机》。从这期节目可以得到很多对我来说有用的信息,比如她们担心节目会变得不够有趣但她们对自己日常聊天的趣味性还是充满信心,这其实就是为了“有趣”的目标,主播在“真实性”和“节目性”之间挣扎的表现;再比如这期节目实际是一个音轨丢失后单独补录合成的,如果不是最后揭秘听是完全听不出来,这从侧面表明节目的语速风格有可能来自后期剪辑,现实中的对话不一定有这么干练。如此种种,很多信息对没听过这个播客的人或者听过但关注点不同的人毫无意义,对我却是非常有意思的。我原先以为这个播客一直会是个小众播客,没想到一下就出了个爆款。人与人的基本审美和趣味看来都是差不多的,你喜欢的事物,别人大概率也会喜欢。这是由两个95后女生发起的播客,主要是讲年轻人从校园进入社会过程中卡在中间、进退维谷的状态,一开始的节目主要两位主播对谈,后面邀请过不少相同状态的年轻人一起交谈。播客成立五个多月,发布了13期节目,在“喜马拉雅”上的关注量只有两位数,单期节目的播放量大致在两千到四千左右,有三期节目播放量超过两万,最高的单期节目播放量接近四万。我对“卡在中间”的态度有些许矛盾,早期对这个播客的印象比较一般。不就是两个女生聚一起来吐苦水,分别说出最近让自己不高兴的事吗?但是听多了不同的人讲自己的困境之后,逐渐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同龄人的很多负面情绪是相通的。所以,我认为播客的主题基调“分享当代年轻人遇到的困境和解决方法”是选得很不错的,让我一直能听下去。基于我的这些认识体验,其实不难分析出“卡在中间”为何会出爆款。这个播客的主题和定位一直很明确,就是一个“卡”字,当代年轻人生活过得很顺的又有多少?虽然我给这个播客播客挑过诸如“卡在中间”这个名字对新听众可能会有迷惑、播客的封面看上去有点黑暗、全英文的单期标题不利于传播等小毛病,但这些小毛病都抵不过“卡”的威力。互联网女民工鸡汁和品牌设计小狗的杂谈类播客,成立三个多月,发布了6期节目,在“喜马拉雅”的关注量只有两位数,单期节目最高播放量接近八千。因为对节目里“女权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观点不太认同,加上他们的节目我没有完全听完,我对这个播客的好感度比较一般。但要承认鸡和狗分别对应女生和男生形象的封面做得很有记忆点,这算是发挥了互联网从业者和品牌设计师的长处。女权主义、消费主义、单身与恋爱以及播放量最高的一期聊的日本生活,选题选得年轻人中都是非常热门的话题,只是内容上我觉得还能再提升一下。三个95后一起做的播客,成立一个多月,发布了3期节目,在“喜马拉雅”的关注量只有两位数,单期节目最高播放量一千多。“浓度播客”值得一提的也是品牌设计,他们在品牌设计上比“鸡零狗碎”走得还远一步。虽说播客定位只是三个人生活的日常记录,但“浓度播客”在设计了封面logo之外,还有独立域名的网址和邮箱、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账号,做得比很多大播客都还专业。尽管节目中还没透露过主播们的职业,我相信他们中一定有品牌相关的从业者。架势已经摆得很好看了,后面的动作总是会让人有所期待,希望他们不要泄了气。除了以上四个播客,还有如成立三个多月的“关门开窗”和成立两天的“少女夜话”也都在今天讨论的范畴之内,都是在“喜马拉雅”的订阅量很少但单期节目的播放量不低。纵观这些播客的主播,确实是女生人数超过男生人数的。
① 知乎播客圈 https://www.zhihu.com/club/1210237094385274880②《播客评论》知乎主页 https://zhuanlan.zhihu.com/bokepinglun③ 阿坑知乎主页 https://www.zhihu.com/people/a-keng-1412④https://zhuanlan.zhihu.com/p/136221660⑤https://zhuanlan.zhihu.com/p/147727127